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2022花東願景 公民論壇】便捷與封閉,禁錮與自由—後山交通的新思維


◎ 蔡建福(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

※感謝東台灣研究會提供本圖。
※感謝東台灣研究會提供本圖。
交通的目的,不外乎服務人的來去,貨物的流通,和資訊的傳遞。

在封閉的年代,便捷的交通,的確帶來了幸福感;久別重逢的親人、友人、愛人,藉由彼此的造訪而得到情感的維繫,所謂有朋自遠方來、君自故鄉來、何日君再來……。現代人更由於身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環境中,集體經歷著快速的步調、壓迫的空間與複雜的人際關係,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過得無比的緊張;而便捷的交通帶著人們去休閒旅遊,抒解情緒,放空靈魂,也是一大貢獻。貨物的流通則代表著搬有運無,米糧食物、家具建材等等生活用品,可以跨區域甚至跨國界地運輸流動,滿足各種精神與物質生活的渴望。而大量資訊的傳遞、知識的解放,以及臉書與各種電腦軟體的發明,使得人與人間無障礙地連結著,讓人覺得更加地自由自在而不受箝制。

然而,生活中超越所需的頻繁交通,是否也讓我們逐漸失去了什麼?這些便捷與自由,表面上看似擺脫了封閉與禁錮,但事實上,當交通成了「工具」,追求幸福的「目的」變得不再重要時,這一切便出了大問題。

人、貨物、資訊的便捷流動,是現代生活的表層象徵元素,彷彿缺少了這個,人類就像回到了石器時代,動彈不得。然而,當我們的天空充滿了來往的飛機,地上充滿了道路、停車場和汽車,空氣裡的二氧化碳含量成倍數地增加,地球上極端氣候於是頻頻出現。因為人類的活動,動植物的生態棲地不斷地被破壞,使得物種比自然的條件下快一千倍的速度滅絕,當我們品嚐著跨國運送來的食物美味,當我們享受著無比的便捷與自由的同時,我們的內心是否開始覺得忐忑不安。

無限制地製造與使用科技產品,消耗了地球的大量資源,大批的、重複不斷的旅遊人次,事實上代表著人類內心的巨大空虛;長途、大量的通勤行為,耗費了時間與交通設施,是城鄉規劃的不當,也是產業結構的瑕疵;大量資訊的傳遞,使得生活環境中充滿了無所不在的電磁波,人們的人際關係過度地負荷,遠端的大量訊息,空洞化了真實的感受,阻絕了與周遭人事物的親密連結。

德國人的週末假期,並不像我們一樣,疲於奔命地從事遠地的旅遊,他們多半留在家中修理屋頂、整理庭院,一家人團聚,喝個下午茶,家庭生活是最佳的休閒;居家環境的可居性營造可以讓休閒生活不必過度倚賴交通,生態觀點的城鄉規劃是可居生活的重要元素,友善職場工作條件的提升,使得在地就業歡喜工作成為可能,而這樣的可能性,多要與在地的環境本質與個人的天賦才能進行編織結合,提供有意義的服務,共享榮譽,而不是無止境的財富累積與GDP成長的精密計算。在地教育的體質不良與目標錯亂,造成了過多的通學旅次,知識和情操的培養應建構在生活中對於周遭人事物的關懷,尊嚴、勇氣和負責任的人格養成,才是重點。在地就業與就學的環境條件與內在本質的營造,事關就業型態與教育資源的配置,可降低通勤通學的旅次;吃在地食物,支持在地農業,減少不必要的加工食品及過於精緻的料理,才吃得到食物的原味和健康,不但實踐了身土不二的理念,也同時縮短了食物里程,支持了地區經濟;時時提醒自己,摒除人際關係的過度負載,深度經營身邊的家人、同事與友伴,留意真實生活中的社區事務,參與社區組織的成長,關心鄰家的老人與青少年,關心附近溪流水質與農田土壤的清淨,保護鳥類、昆蟲、魚類等等生態棲息地的完整;減少垃圾資訊的接收,降低商業誘惑的影響,堅持儉樸生活、綠色消費,如此一來,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一昧地追求便捷的交通,只會讓幸福變得更遙遠,心靈更加地封閉與禁錮。

無庸置疑,人們最大的幸福,並不是維繫在過度的交通條件上。作為一個延遲開發或被冠上發展落後的這一塊花東淨土,正好有機會提供一個新社會理想的實踐場域,而現代社會一切的反省和警惕,大部分是來自於GDP成長的迷思和義無反顧的交通建設舊思維,然而,這一股不假思索的力量,正導引著後山五十萬居民走一條悖離幸福的不歸路。

※本文經作者同意,全文轉載自更生日報同時轉載至東海岸評論
※相關連結: 花蓮好事集花蓮樸門部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