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2022花東願景 公民論壇】新微型產業 東台灣出路

◎文 / 夏黎明(獨立工作者)、圖 / 小一點洋行




讓客人透過日常生活的消費,過更健康、快樂、友善他人與環境的生活,是東台灣許多新微型產業創立的初衷。
讓客人透過日常生活的消費,過更健康、快樂、友善他人與環境的生活,是東台灣許多新微型產業創立的初衷。


近年,幾個大型開發案,使得花東許多民間團體感到無比的憤怒和焦慮。一方面憤怒於生態環境被破壞,利益被少數人壟斷,另一方面,也焦慮花東條例有可能為無數大型開發案,打開方便之門,從此無法阻擋大型財團的長驅直入。

如果,確實如許多民間團體的分析,這些佔有好山好水,特別是海岸第一排的許多大型開發案,對地方發展整體上是弊多於利,不僅不值得鼓勵,而且應該堅決說不。那麼,會是什麼樣的發展模式,才是友善環境,裨益多數,適合東台灣的條件,而可以替代財團式大型開發模式的另一選項呢?

新微型產業,是值得優先倡議的一條未來之路。

微型產業或稱微型企業,是指規模低於中小企業,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往往是銀行體系不樂於服務的貧困對象。在台灣,事實上,在製造業或服務業部門,有極大的比例,是屬於微型企業的範疇,但,卻類似於已開發國家的狀況,這些,卻不必然和貧困有關。

新微型產業,和台灣四處可見的微型企業,基本上有著相當的不同,必須於此逐一說明。

首先,新微型產業以小博大,因此,選擇微型的規模,並非全然一時之間無法放大規模,而是深刻了解微型的優勢和價值,不以擴大營運規模或擴展分店為經營之主要目標。簡單地說,有著強烈地獨立品牌或獨立店號的定位與訴求。


小小的空間,卻不讓人感到擁擠,親切的店員還會不時邀請客人在店內的長桌椅前坐下,交換彼此生活中的小小故事。
小小的空間,卻不讓人感到擁擠,親切的店員還會不時邀請客人在店內的長桌椅前坐下,交換彼此生活中的小小故事。

其次,新微型產業旨在帶來新的社會價值。例如,一家以強調「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食材來自在地」的餐飲,所訴求的新價值,是縮短食物距離以節能減碳並活絡在地經濟,此有別於降低原料成本為主要考量的一般餐飲服務。


除了創造更多在地消費的機會外,新微型產業通常會透過辦理一些活動,讓人與人、人與生活、人與環境的互動更為緊密,傳遞一種對自己與他人及所處的環境友善的生活價值。
除了創造更多在地消費的機會外,新微型產業通常會透過辦理一些生活講座或藝文活動,讓人與人、人與生活、人與環境的互動更為緊密,傳遞一種對自己與他人及所處的環境更加友善的生活價值。

再次,新微型產業往往附著動人的故事,可以是經營者自身的故事,一個地方的傳說,店家積累的傳奇,或產品本身的故事。說不出任何故事的「個性商店」,只是成功的複製品,沒有可以傳頌的故事,產品本身就難以散發出獨有的魅力。故事性本身,會是新微型產業最最不易複製的關鍵。

新微型產業中販售的多數都是老闆或當地人自己製作或生產的食、物,消費行為就像是與製造者握手般,溫暖,是在這類型店家消費的感覺。
新微型產業中販售的多數都是老闆或當地人自己製作或生產的食、物,消費行為就像是與製造者握手般,溫暖。

再次,新微型產業帶來不同的社會想像。許多商品或服務本身,強烈地連結著生活風格的主張或文化符碼的力量,更暗示著特定的認同感,或築夢故鄉/他鄉的想像。將族群文化圖騰揉進商品或服務中,所傳遞的在地社會想像,堪稱東台灣最為人熟知的經營手法。

最後,昔稱後山的東台灣,從來不是台灣社會中的主流。因此,在東台灣推展各種新微型產業,除了參照主流的台北風,東京風之外,更應不斷嘗試運用東台灣的元素,塑造出一種屬於台灣東部的在地風。具有在地風的新微型產業,不僅容易吸引外地遊客,其實往往也成為本地人的一種認同。更重要的是,就型塑在地風的可能性而言,比起中型大型的產業,小型微型產業反而相對地易於掌握和著墨。換言之,在發揮在地風的面向上,小型微型企業其實是相對具有較大優勢的。

成功的新微型產業,不僅不以擴展分店為尚,其本身也必然有著難以複製的基因。這,可以是經營者獨到的手法,可以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或夢想,更可以是具有創意的產品區隔。不論如何,獨立性、故事性,在地性和不可複製性,會是新微型產業的重要屬性,會是不同於到處都得以見到的微型產業或企業中,某些可以被稱之為「新」的關鍵。

整體而言,在供給面上,微型產業的門檻較低,投入較為容易。如果,動輒投資數十億的大型開發模式,令人疑懼,也非在地資本所能企及,那麼,不論是鼓勵返鄉創業或人才東移,以促進在地發展,在需求面尚,微型產業顯然十分適合消費人口和消費能力有限的花蓮台東。只是,投入較易也意味著可能入場者眾,競爭激烈,生存不易。換言之,即使在政策上鼓勵與支持適合花東社經條件的微型產業,也必須重點支持具有競爭力和未來性的「新微型產業」。因為,如前所述,在台灣和已開發國家,微型產業不等於貧困的社會底層,新微型產業所內涵的深厚文化資本,更應該是未來東台灣產值高,獲利豐的一項產業部門。

如果,大型開發模式,對於環境、空間、市場、利益,均有著極高的壟斷性和風險性,並不適合做為位居環境敏感地帶且社經體質較弱的東台灣之發展模式,那麼,位於經濟光譜另一端的新微型產業,有著機會開放,風險更低,市場分散,利益均霑的一些優勢。不論是在地導遊、民宿、餐飲、手創藝品、有機農業、設計等等,若能富有故事性,獨立性,在地性和不可複製性的特質,將會是一條適合東台灣未來的發展之路。

※本文原載於2012.02.08中國時報,經作者同意後轉載於本專欄。
※感謝小一點洋行提供本文所有圖片。
※本文同步刊載於東海岸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