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2022花東願景 公民論壇】洄瀾之城: 一個新的太平洋都市想像(1)

◎陳怡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

編按:作者目前旅居美國講學,本文由自身城鄉規劃的專業背景出發,以都市規劃師的規畫報告書寫作方法,條列式地舉出過去在東華教學期間對花蓮市區的觀察。跨海提出「觀光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展現,也是一個當地生活的體驗。觀光客常常是從當地居民享受都市生活的方式,來享受都市的品質,如果,當地居民必須忍受種種劣質都市規劃所造成的不便,觀光客也會有同感。所以,一個以觀光為主的都市規劃,必須以建造一個市民所喜愛的都市為優先。」的懇切建言。文中不僅回到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食衣住行育樂來看花蓮市區的都市規劃,進而拉高視野、放眼國際,讓讀者們可以看見加拿大多倫多市的Dufferin Grove Park如何進行社區改造計畫,以及多明尼加為將Punta Cana發展成觀光城市,給予跨國觀光企業過多優惠和減稅措施後產生的社會問題。期能做為台灣中央及花東兩縣地方政府做出「花東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計畫」最後決定前的參考,規劃出兼顧都市發展與居民生活的完善內容。全文約8000字,接下來本刊將以連載的方式陸續刊出。

※感謝東台灣研究會提供本圖。
※感謝東台灣研究會提供本圖。
都市空間是國家和社會的縮影,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和到此一遊的外來遊客,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街巷中,從建築空間所表達的都市符號,感受到都市所傳達的文化意義,從使用都市空間的各種愉悅或不適的身體經驗,去了解都市的體貼善意或粗魯惡意。一個讓人舒適和感動的都市,不僅要有讓人深層的美感經驗,同時也要有安全自在的身體經驗。

因為缺乏自我對中型都市的認知,花蓮都會區一直處於嚴重低度都市規劃的狀態,如果沒有大山大海這個優越自然條件,這個都會區真是個糟透的都市。

為何花蓮都會區缺乏一個都市的認知? 都市的定義深受不同文化影響,如果攤開全世界各國對都市的定義,發現有很大的差異。歐美有些國家因為人口分散居住,一些市集的小鎮就被認定是一個都市,只要人口超過五千人,就被定義是都市。如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台灣的各大大小小鄉鎮都可以叫做都市。在以往戒嚴時代,過多的資源往台北市集中,台北變成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中心。在台灣人的心裡,很多台北市以外的都市,皆不被認為是個都會區。這也反映在都市規劃中,台灣的都市規劃,只有台北市有比較整體的都會區規劃,擁有公共運輸網、綠地與開放空間、國民住宅、都市設計規範、人行道與無障礙環境等規劃,其他的都市普遍有嚴重的都市規劃不足的問題。

花蓮市和吉安鄉緊鄰,雖然有行政區域的界線,但事實上連在一起無法分辨,兩個加起來是一個將近三十萬人聚集的地方,然而,在台灣的想像裏,很少人會認為花蓮和吉安是一個都市。三十萬人的聚落,已經是一個頗具規模的中型都市了,其中衍生的各種都市問題,必須要有一個都市規劃的視野來好好的對待。一個好的都市,除了提供謀生的機會以外,也必須滿足市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求,因此,食衣住行育樂,也成了一個都市規劃必須要照顧的面向。

花蓮的都會區一直自我定位為觀光縣,很多都市建設皆以觀光作為前提,這種以觀光客為尊的都市規劃,真是本末倒置,中央和地方政府花了很經費在建設觀光地點,但是觀光地點以外的地方,卻缺乏該有的都市規劃與基礎設施。雖然觀光產業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支柱,但是,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一個成功的觀光城市也是一個為市民所喜愛的城市,如果這個都市被當地居民所厭惡,觀光客也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地方。觀光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展現,也是一個當地生活的體驗。觀光客常常是從當地居民享受都市生活的方式,來享受都市的品質,如果,當地居民必須忍受種種劣質都市規劃所造成的不便,觀光客也會有同感。所以,一個以觀光為主的都市規劃,必須以建造一個市民所喜愛的都市為優先。因此,也必須回到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來看都市的規劃。

行的問題

所有在地的花蓮人最深受其害的第一問題,就是行的問題。十多年來,地方的政治與輿論一直把焦點放在蘇花高上面,現在蘇花快速道路開始興建,但卻未看到地方政府開始進行地方區域內的交通規劃。

1. 塞車、停車問題: 目前的花蓮和吉安很多都市道路已經有嚴重的塞車問題,未來塞車和停車問題將會更嚴重。
2. 交通號誌問題交通號誌應該要有系統的控制,讓交通可以比較流暢。
3. 道路設計問題很多意外頻繁的地段,是因為道路設計不良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建設單位應該要有交通規劃與設計專業人士,專門檢討和改良道路的設計。
4. 公共交通路網問題: 花蓮作為一個都會區,卻沒有公共交通路網,也完全沒有公車專用道的預留道路。
5. 機車、自行車專用道和路網設計: 機車、自行車為市民的普遍交通工具,除了休閒之外,都市裏面沒有普遍和連貫的自行車專用道,機車也缺乏專用道。一些道路像是台九線,路肩狹小,機車、環島的自行車和砂石車相擠,險象環生。
6. 行人路權和無障礙環境花蓮的行人是最沒有人權的,人行道完全不連貫,阻礙重重,花蓮的中山路和吉安的中山路就是最佳代表,其他的各大大小小人行道沒有一條是連貫的,早期很多人行道鋪面用大理石,雨天非常的滑。無障礙的人行空間,在花蓮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7. 人行專用道: 花蓮的一些重要的商業區,應該設置晚間的行人徒步區,行人徒步區可以大大增加逛街人口,對當地商家有益。中正路中華路市中心路段應該在晚間成為行人徒步區,取消路邊停車格,設立店家的臨時停車格,增加人行道的寬度,規劃機車停車格,在中心商業區周圍設立停車位。
8. 酒駕的問題:警察動用很多人力取締,但卻沒有很體貼替民眾想到提供便利的公共運輸,或是在重要慶典和周末晚間,提供交通服務,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酒駕的問題,也可以大為增加地方店家的生意。
9. 重要都市地點的交通可及性問題許多文化館為何會變成蚊子館,是因為和交通不便有關。政府在規劃這些地方文化館時,應該考慮交通聯貫的問題,包括公車、地圖的提供、清楚的路標系統,停車位、人行道、自行車道等。
10. 確立花蓮的司機有合理的待遇和工作條件很多的交通事故產生,是因為司機的工時過長、工作待遇不佳所造成。為了保障司機有最佳的開車狀況,縣市政府應有勞工相關局處,管理花蓮各種司機的工作條件。包括計程車行的司機、卡貨車司機、巴士司機、公車司機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